近期“豫东麦田干如柴,广西特旱干裂如龟背”这样的描述成为了不少新闻报道的标题,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今年我国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其中豫东和广西的旱情尤为严峻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都带来了诸多影响,也让人们不禁想问今年到底是怎么了?
豫东麦田干如柴
在河南豫东地区小麦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然而2025年的春季豫东的麦田却面临着严重的干旱考验。4月1日以来河南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土壤失墒加快豫东的麦田旱情不断发展。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4月18日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720万亩,其中豫东部分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麦田土壤干裂小麦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
广西特旱干裂如龟背
广西的旱情更为严峻。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平均降水量之少,为1961年来同期最少2025年开年以来,广西多地持续少雨,从3月开始降雨显著偏少。截至4月21日9时统计,南宁、柳州、桂林等11市52个县(区)出现干旱灾害,累计造成广西40.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1.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其中桂西北部分地区达到了特旱级别土地干裂如龟背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还导致人畜饮水困难,部分山区依赖地表水的村镇需远距离运水城镇供水系统压力增大。
造成旱情的原因
•气象因素:拉尼娜现象是导致今年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2025年1月前后的拉尼娜现象导致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激发菲律宾附近异常气旋环流,这一环流加剧了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北风/西北风异常,抑制了华南地区的暖湿气流输送形成持续少雨格局。此外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北偏西,高空槽区位置偏西,导致华南上空成为弱脊区不利水汽输送,且缺少降水动力也是造成广西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偏弱的原因。
•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可能随之加剧。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分流失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旱情的影响
•农业: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豫东的小麦生长受阻,产量面临威胁;广西的甘蔗、水稻等农作物受灾严重,甘蔗产量骤降稻田龟裂无法正常春播,农民的收入大幅减少。同时干旱还导致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生态环境:干旱使得森林火险等级持续高位,广西等地的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干旱还影响了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生活用水:在广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需要通过打井、拉水送水等方式来保障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应对措施
•政府:广西提前部署抗旱保人饮、春耕备耕用水保障工作,自治区本级财政两次下达抗旱救灾资金支持南宁、柳州、河池等8市36个县区抗旱减灾;有关市县提前制定农村供水应急预案持续开展打井、供水工程扩网联网等措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各地全力抗旱保灌溉,已累计灌溉水量11.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19万亩。河南也积极行动财政下达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地迅速开展抗旱浇麦、保粮稳产工作,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合理施肥以减轻干旱对小麦的影响。
•个人:在面对旱情时居民们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一些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挖井取水、收集雨水等方式来解决用水难题;农民们则在田间地头忙碌着采用覆盖地膜、滴灌等节水技术,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未来展望
据广西气象台预判4月下旬广西北部中部西南部虽有降雨增多趋势,但未来10天广西北部中部西南部、云南东部西部、四川南部、河南南部等地仍有明显降雨不过像河南东部、陕西中部等地无有效降雨,旱情可能持续。面对可能持续的旱情,各地还需继续加强抗旱工作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同时也要警惕5月后可能出现的汛期强降雨防止旱涝急转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今年豫东和广西的旱情确实严峻,给当地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这场抗旱救灾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居民们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应对。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定能够战胜旱情,共迎雨露滋润的丰收之年。
